1000根密云受灾玉米易启胜
从田间到了市场
车斗里的玉米晃着暖光
一头是田埂的焦灼
一头是城里的牵挂
(图片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8月2日清晨7点刚过
位于朝阳区北苑路的
北京优农特色农产品市集里
“密农人家”的摊位前已渐渐热闹起来
一袋袋玉米码放整齐
它们来自刚刚经历暴雨重创的
密云区太师屯镇
每一袋都承载着一份特殊的牵挂
「断裂的“链”与人心的“桥”」
时间倒回几天前
北京“七下八上”的主汛期
暴雨如注
家住在密云区太师屯镇北山村的严小立
躲过了洪水
但她的“事业”却未能幸免
800多个蜂箱被洪水 冲走
50亩 沿着安达木河 的玉米地
也受到了影响
(图片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头一次见这么大的水 ”
严小立的这片玉米地 位于密云水库上游
前几天根本无法进入
到处是 水坑
8月1日严小立采收玉米
(图片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这片地里种下的“黏糯一号”鲜食玉米
本是她下半年的指望
如今却成了心头大石
“如果一周之内卖不完
玉米老了就全完了”
此时滞销的玉米至少还有7万斤
在困境中
严小立艰难地展开自救
村里的第一书记帮她联系卖了6000斤
但只是杯水车薪
朋友们也纷纷帮忙
把求助信息发到了
密云区的“电商联社”群里
正是这条信息
被孔博看到了
身为在密云长大 父母都是农民的人
他太了解其中的不容易
看到严小立的求助后
他几乎没有犹豫
将信息转发到自己的两个社群里
很快
爱心订单开始刷屏
75个家庭的接龙
是75份沉甸甸的信任
他订下了1000根玉米
比订单数多出了近三分之一易启胜
为了给下单的市民省下每一分钱
他派车去 取玉米
(图片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8月1日下午5点半
运载着1000根玉米的货车
抵达位于 密云区河南寨镇 的分拣车间
车间的灯光下
孔博 和员工们仔细检查着每一根玉米
“太嫩的 太老的都不能要
必须把好关”
他解释着多订200根的原因
“如果筛选后还不够
就用我们自己种的好玉米补上”
“灾区农民有困难
我们得帮
但市民是出于爱心来支持
我们更不能让他们吃亏
品质标准不能降”
孔博的这句话
为这座“人心的桥”砌上了
最坚实的基石——责任
(图片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他的援助并未止步于这1000根玉米
孔博在自己的微信视频号上
发布了一条公开承诺
“ 受灾地区如有滞销产品
我们尽所能无偿提供技术指导
或代卖等服务
或者能力范围的兜底收购对接市场 ”
承诺一出
求助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
孔博划着手机
一条条信息背后
是一个个焦急的农户家庭
孔博和他的“密农人家”
在此刻成为了连接城乡的桥梁
但一座桥 无法承载所有人的重量
「我们的土地能不能抵抗住下一场暴雨?」
一千根玉米的旅程
抵达终点后
留下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的土地能不能抵抗住下一场暴雨
平谷区 农业技术骨干 现场勘查
(图片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对于可能受灾的农产品
农业农村局 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
应及时介入进行品质和安全检测
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
也是保护‘密云农业’
这个金字招牌的长远之计”
北京乡村振兴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北京农学院经管学院教授何忠伟强调
对此
密云 平谷 怀柔 延庆等多地
组织农业技术骨干
先后走进大华山镇苏子峪村
大兴庄镇大兴庄村等地
实地察看地块积水 玉米 大桃等
农作物长势情况
现场为农户答疑解惑
提供农业技术
保险政策等方面帮助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 长远的问题
直指土地本身
如何增强京郊土地的“韧性”
何教授从专家视角给出了“ 良方 ”
⬇️⬇️⬇️
首先
是基础设施的“硬升级”
“过去我们修的排洪渠可能只有一米宽
现在要考虑拓宽到五米甚至十米”
要疏导 不能堵
其次
是预警系统的“软升级”
可以借助北京的AI技术优势
建立洪水识别模型
预测特定降雨量对具体村庄的影响
将预警时间再提前
最后
是保障体系的“全升级”
「站在泥泞上,仰望下一场“丰收”」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
当被问及如何从泥泞中“爬起来”时
何忠伟 很坚定
我们的土地能不能抵抗住下一场暴雨
严小立 平静而笃定
“ 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吧
其实搞农业的人都是在赌
赌天气 赌你的运气”
这或许就是属于土地的哲学
靠天吃饭
但不听天由命
(图片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严小立表示
无论这批玉米在未来十天内
是否全部卖完
都要 在 8 月中旬前 铲 去
并 清整土地
因为新的种子已经备好
“ 就像这次大雨一样 总会过去 ”
1 0 多 天后
他们将 在这片泥泞却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种下 新的农作物—— 大白菜
迎接新的“丰收季”
编辑 | 桑艺曼(实习)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杨 巍
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和兴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